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成功之路〉

我是怎麼辦到的?

Malcolm Gladwell的前兩本書《The Tipping Point》及《Blink》不但大賣,更是所有自認走在思想尖端的知識份子的必讀刊物。記者與政治人物特別喜歡Gladwell趨勢引爆點的觀念,也就是發展中的趨勢如何爆發成一股大流行。透過這個觀念,幾乎所有論點都能用「必然性」這股力量來解釋。

Gladwell的最新作品《Outliers》,同樣運用了前兩本書處處可見的那些引人入勝的技巧。為了闡述本書提出的顛覆傳統思維的重要觀念,作者生動述說了一連串奇聞軼事,同時與著名的相關學術研究及個案論述緊密結合。作者這次引用的故事與過去一樣發人深省,而他提出的兩個重要觀念,只要是稍具反思能力人應該都不會感到意外。本書探討的主題是,成功絕不是單純依靠過人的天才,而是其他種種因素共同促成的,包括運氣、時機、機會,以及勞力的付出。書中討論的另一個主軸,則是我們每個人不論好壞,都是文化的產物。

作者首先提到加拿大冰上曲棍球菁英球員的例子,這些球員幾乎都是在一年的頭三個月出生的。怎麼會這樣呢?球員遴選理論上不都是百分之百能力導向的嗎?

作者指出,其實這種現象跟星座命定論絲毫沒有關係,而是因為每學年曲棍球報名資格截止日都是在1月1日。由於遴選時球員年紀還小,因此年初出生的孩子在體型與體力上都優於年尾生的孩子,因此他們也就比較容易被選進較好的球隊,享有更多比賽的機會,以及更多教練的指導。到了青少年時期,他們的表現自然比年尾生的球員更優秀。這個故事主要是要告訴我們,雖然天生的能力很重要,但其他因素更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作者也探討了微軟的Bill Gates及Sun Systems的Bill Joy這兩位電腦革命推手的職涯發展過程,而同樣也發現兩人無可否認的都有過人的才智,但機遇、時機與練習機會對其成就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先天的聰明才智。Bill Gates運氣很好,學生時代就讀的是一間昂貴的學校。1968年,年僅十三的他在學校裡就已經擁有一台分時電腦 (time-sharing computer)全天候的使用權限,在當時這種設備幾乎連聽都很少有人聽過。幾年之後,個人電腦出現了(IBM的發明,但並沒有把這項發明當回事),Bill Gates正好處於對的年紀、擁有適當的經驗,讓他看出了個人電腦的潛力。後來的發展大家想必都知道。

作者從披頭四談到擁有強烈企圖心的紐約新世代企業律師,他發現對的時間、對的地點,以及對的祖先(擁有有錢又關心你的父母絕對是一大優勢),同時掌握大量練習的機會(作者提出「一萬小時定律」),都是天生的才氣以外所不可或缺的成功要件。作者認為聰明才智是需要的,但足夠就好,不必多。

作者後半本書的重點是有關文化傳統的各種正、負面影響。作者提到一個有趣的假設,他認為數千年的稻米文化與一定的數學領悟力及工作態度有關。農夫為了種植稻米,必須學會做複雜的計算,同時必須一年到頭付出勞力,這與較不需要密切配合季節變化的歐洲農業不同。雖然中國人與日本人的智商未必高於西方人,但他們的數學比較好,而且沒有放長假的習慣。

本書最令人振奮的,就是作者對政府經費興建而成的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me)連鎖學校的觀察,這家學校約在十年前從市中心區開始發跡。KIPP學校所收的學生主要是來自單親家庭的非裔及西裔美國籍兒童。校方採取一套簡單、嚴格的方式,強制將上課時間延長50%以上,又要求學生參加每週三天的暑期課程,造就了學生傑出的課業表現,尤其在數學方面。一般學校的中高年級學童因為有父母參與他們的教育,因此得以順利渡過求學階段,但對於出身背景較差的學童,延長課程時間是很重要的。

《Outliers》不如Gladwell其他著作那麼具有原創性,但仍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也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如果能進一步瞭解人為什麼會成功,我們就能創造出更多成功(又快樂)的人。


譯自《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08年12月11日

2 則留言:

  1. Peggy, what a coincidence! I just bought "Outliers" this past weekend. I have not started reading it yet but will soon. Should be fun!

    回覆刪除
  2. Great! I'm still reading Obama's Audacity of Hopes. But Outliers is definately next on my list.

    回覆刪除